2025年5月16日下午,M体育平台·(中国)官方网站李海斌副教授在俄语资料中心举办了一场学术交流活动,以《伙伴》期刊为例,与学院师生深入探讨了审校反哺翻译实践的策略与方法,为学生学习翻译方法提供了宝贵经验。

李老师指出,审校是翻译实践中的关键环节,其职责不仅包括对意识形态的把控,还涉及语法、拼写、标点等细节问题。他提到,俄语翻译中常见的动词体、时、态以及名词的性、数、格等问题,容易成为翻译错误的高发区。为此,他建议译者可以借助Yandex(俄罗斯搜索引擎)、人民网、新华网等网站进行检索对比验证,或通过《俄汉搭配词典》《新时代俄汉详解词典》等工具书进行查证,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

在活动中,李老师还指出俄译者在翻译中国传统文化、新事物、新概念时存在的问题。例如,部分译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俄译缺乏借鉴意识,往往“另起炉灶”,导致翻译不精准。此外,一些译者对中国的省份、地名、山川、河流等词汇的翻译还不够准确,这不仅影响了翻译的准确性,还可能引发外交纠纷。李老师强调,国家及省份名称应使用其官方正式译名及简称,避免使用不规范、非正式或已废弃的译名。针对这些问题,李老师建议译者加强对中国特色话语对外翻译标准化的了解,充分利用相关术语库进行比对校正。他还提到,译者在翻译我国文艺作品名称、传统节日等内容时,应多参考人民网、新华网等官方网站的俄文介绍,以确保翻译的精准性。


活动最后,李老师与大家分享了俄语学习的建议。他认为,外语学习达到一定程度后,搭配和修辞问题往往比语法错误更值得关注。他建议学习者利用课后时间多阅读,积累语言知识,同时善用工具书,提升翻译能力和语言素养。

通过此次学术交流活动,学生们收获颇丰。他们深刻认识到精准翻译对于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性。在面对中国传统文化、新事物、新概念的翻译时,学生们意识到不能仅凭主观臆断,而应深入研究、严谨考证,从官方渠道获取标准译名,确保翻译的准确性,从而更好地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此外,学生们也领悟到了工匠精神在翻译实践中的体现。翻译工作如同精雕细琢的艺术品,需要译者秉持严谨细致的态度,对每一个词汇、每一处语法、每一句话进行反复打磨,追求极致的精准与完美。这种工匠精神不仅体现在翻译过程中,更应贯穿于整个外语学习生涯,促使学生们不断精益求精,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为中俄文化交流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次学术交流活动为翻译实践者和外语学习者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指导,强调了审校在翻译中的重要性,并为解决翻译中的常见问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和建议。(M体育平台·(中国)官方网站供稿)